有着31年历史的小石桥,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忐忑和惊恐。这样的桥相信在偏僻落后的山村并不少见。笔者读小学时,每天上学都要途径一座狭窄摇晃的小桥,一到梅雨季节,河流的水差不多要漫过小桥。回想儿时的记忆,现在都觉得胆战心惊。不过早在五年前,通过乡政府凑集资金,建起一座宽达三米多的坚固大桥,村里人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。而这片区内的龙岩师范附小、龙岩四中等学校的不少学生要通过这“漫水桥”,笔者对他们过桥时的心情感同身受。两万余人的社区,只凭仅有的一座石桥与外界勾连,实在挺难以置信的。
小桥的宿命,也因牵系两万余人的出行而愈发沉重,它的改善与否,也成为堆砌百姓心中的“心病”。按规划部门工作人员的说法,社兴桥本身的设计就存在一定的缺陷,所以才会经常被淹 ,这座桥只是一些群众为了图方便才走的。这样的说法显然是站不住脚甚至有点自相矛盾的,既然存在缺陷,对往群众带来生命财产造成威胁,那为什么不拆除了之?既然为便利民众,那为什么不见规划、交通等部门迟迟不给重建或者加上护栏?搪塞推诿背后,其实是不作为,无异于对百姓的生命安危视而不见。
至于“这一带的桥梁已经比较密集,从城市景观的角度考虑,并不适合再建一座桥”的论断,则更为荒谬。言外之意无非是城市景观优于百姓安全,价值排序显然是畸形错位的。一边是百姓每天过桥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证,一边是城市景观,孰轻孰重自然不言而喻。居民如果走附近的隧道桥或者东风大桥,来回至少要多绕一两公里。建桥的目的就是为了方便出行,出现这样的窘境,我们有理由怀疑当初这两座大桥的设计理念。也许设计这两座大桥的目的是为了连接其他公路,它们的直接目的并不是服务于这几个社区。如果是这样的话,居委会和新罗区市场运营公司都曾专门打过书面报告,但都没有得到回应,足以见得相关部门的行政作风。
就算经过论证不宜重新建一座桥,但是进行修缮,加上护栏、设置水泥柱禁止车辆通行等相应措施应该不算难事吧。31年来,已经不少人不慎落水,如果还不加以行动,难道真等到悲剧发生时就后悔莫及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