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州许多企业年年需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。经年积累,这笔钱已非小数目。缴纳“残就金”的企业想知道,这些钱用哪儿去了?市审计局的审计报告显示,近些年,广州市支出的“残就金”为3.2亿元,但其中76.38%用在了基建。审计局认为此项支出结构不合理。而市残联有关负责人则称,因很多企业不愿接收残疾人就业,无奈,只得将“残就金”投入基建,尝试集中安排残疾人就业,这符合 “直接用于残疾人就业工作的其他开支” 的规定。(25日《羊城晚报》)
保障残疾人就业的资金却大部分用在了基建,这究竟合不合理?在目前没有明确法律规定的状态下,这个问题还真是说不清:如果公共财政开支只是粗线条的大框框,而在使用范围、界线、比例、标准等细节上缺乏刚性约束,那么,财政的大筐里就只能是一团扯不清理还乱的糊涂账。糊涂账合理不合理?没有标准、于法无据,就只有公说公有理,婆说婆有理。公共财政置于这种现实语境下,那么,其结果不仅可能造成资金漏洞,相关部门还需要常常面对公众的质疑和公信力的考验。
事实上,“残就金”的使用问题触及了目前公共财政开支的致命软肋:大项清楚,细节含糊;细节无界定,以致原则成了无原则。表面看有规定须用于保障残疾人就业,但如何使用、项目确定、分项比例等细节规范统统缺失。而魔鬼就出在细节缺失上:保障残疾人就业,虽说有低成本运作的,但这可能需更多看不见的辛勤劳动付出;而有大资金大投入基建,人力付出或会相对轻些,而且面子上更好看,更彰显成就。至于一笔笔资金投入基建后,能令多少残疾人就业,也就是最根本的财政资金绩效如何,无人追究,也无从追究了。
在公共决策尤其是涉及财政支出的问题上,模糊空间多,就易产生灰色地带,就易让部门利益侵蚀公共权利,更可能滋生腐败,冠冕堂皇的旗号之下,有多少人情、私利暗度陈仓的空间?因此,在一些法制健全的地方如香港,公共财政从预算、开支到审计结果,可以细化到一台电脑、一张办公桌,丁是丁,卯是卯,不得差之毫厘,否则即违法,就要受到严处。这样,不仅可有效堵塞财政漏洞,更体现出法规的严肃性和公正性。
关于广州市“残就金”合理使用的质疑,揭示的不仅仅是部门财政资金运用是否恰当的监管问题,而是由细节映射出当下公共财政开支的一个普遍性问题:不惟“残就金”如此,还有如扶贫、教育、城建、交通补贴及诸种公益性事业开支等,都急需细节的法律界定。
公共财政的实质就是利益的再分配问题。政府运作的公平公正及效率如何,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财政支出体现的。如果政府在财政支出上总是抓“大”放“小”,只强调大的方面而忽略细节的严格界定,不但会导致某些权力部门和利益集团打擦边球,钻政策空子,也会影响公共财政的绩效,危及政府的公信力。所以,实有必要全面查一下,在公共财政的大筐里,到底还有多少类似“糊涂账”要清理?
- 2009-07-20关爱残疾人应当成为社会通则
- 2009-10-19跟残疾人抢车位不是小事
- 2009-04-15用残疾人逃税 要及时堵漏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