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关背景:袁州谯楼建于南宋嘉定十二年(公元1219年),由袁州知府腾强恕创建,是一幢卷拱式高台建筑,高12.8米,面宽11.8米,南北长23.8米。楼内置铜壶一座,有夜天池、日天池、平壶、万水壶等。据专家考证,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天文台,集测时、守时、报时、授时功能为一体,具有很高的文物、天文价值。2002年9月,宜春市把袁州谯楼的修复列为全市重点城建工程之一,并聘请中国知名天文、文物、古建专家对修复工程设计方案进行多次论证,最终确定了“修旧如旧”的维修原则。新修复的袁州谯楼,不仅外观如创建时的原貌,而且对包括浑仪、圭表、四级铜壶滴漏、天体仪等15件古代天文仪器进行了复原制作。 (作者注)
近年来,去袁州谯楼天文广场散步休闲,是很多宜春市民生活中的固定内容。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天文台,袁州谯楼大概是宜春最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历史遗存了,它让老人们回味人生,让年轻人感叹历史,让孩子们神往科技。每年的月亮文化节,隆重的拜月仪式就在这里举行,宜春向世界展示的,不仅有神圣的月亮文化,还有建于南宋嘉定年间的千年谯楼。毋庸置疑,谯楼是宜春市民最为眷恋的文化标识之一。
然而,谯楼现在的周边环境却令人日益不安。立于广场环顾,遍布广场的夜宵冰沙,孩子喜爱的蹦床电车,各种各样的小商小贩,这些也许还能让人接受,甚或是市民钟爱广场的证明,但看到餐饮店嘈杂的人流,汽车在广场堂皇的穿梭、烧烤摊点弥漫的烟雾、KTV店闪烁的霓虹、商场进行户外营销的喧嚣,尤其是健身人群的被迫龟缩、散步行人的无奈退避,就不能不引人忧思了。
2004年12月8日,袁州谯楼修茸一新重新向游人开放。为发挥袁州谯楼的科普、旅游价值,宜春还兴建了占地30亩的天文广场。广场因谯楼而建,因有谯楼而被钟爱,而有人气。但现在人气增加了,商业繁荣了,广场内的日晷以及星座等天文装饰却完全为嘈杂所淹没,谯楼和与其咫尺相望的难禅阁,也显得那么的落寞,那么的不合时宜。
现时的宜春中心城,繁荣商业是必要的,发展服务业也是必须的,但历史古迹的保护、城市品位的彰显、地方文化的价值,是否就一定要退居次席呢?深陷商业重围的谯楼无法回答,然其中折射出的我们维护历史文化遗存的态度、通过文化标识构建城市品位的思路,却必须正面回应。
为妥善保护谯楼,宜春曾投资300多万元,聘请中国知名天文、文物、古建专家对修复工程设计方案进行多次论证,历经长达两年多时间的精心修缮,保护的意识不可谓不强,珍视的程度不可谓不重。然而,观谯楼今日之现状,却让人无法不认为,对谯楼的维护已有忽视的嫌疑,爱惜的态度已有漠视的趋势,利用的方式已有低俗的倾向。
城市中的各类历史文化遗存,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和生命。一个为人津津乐道的例子说,上海苏州河两岸30多座老厂房的去留曾引起热议,政府吸纳民意,用改头换面的办法,使火柴厂变身商标火花馆,美影厂成了动漫艺术馆。如今,在老厂房集中的地方,那些小桥、流水、里弄正在唤回老上海的记忆,而其外围的生态商务区等地,还成为了大批世界知名企业的总部基地。历史文化遗存对提升一个城市的独特品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,对正在创建宜居城市的宜春中心城来说,是需要多一条部分人获益的低俗商业街,还是需要一个举世无双的谯楼文化?这样的常识性设问,无疑暴露出我们对提升城市品位的欠思考。
谯楼的深陷商业重围,有关政府部门固然应为之深思,而罪魁祸首,却是广场现行的管理机制:文化部门负责管理保护谯楼,但广场的经营管理权却在鼓楼物业公司。鼓楼路的拆旧建新曾让大多数鼓楼居民从中受益,然而,商业改造开发的后遗症却在今天显露无疑。物业公司经营管理广场,必然会走市场化路线,必然要追逐利润的最大化,面对人气始终不旺的鼓楼路,其增加人气的办法也难免饥不择食。因而,餐饮的日益蓬勃,烧烤的开始兴盛,KTV的突然涌现,步行街成为停车场,群众文化休闲需求的被舍弃,都在意料之中,逻辑之内。
改变管理机制的确迫在眉睫,但当前更重要的,是我们对文化氛围的营造。谯楼文化的式微固然与其生存环境有关,但我们没有组织像样的文化研究、没有将其作为下一代文化传承的重点也是不争的事实。广场北侧古玩一条街的衰落和关门,就是明证。当下必须思考的是,在城市创建的志在必得中,如何按照文化的规律来做文化的事,而不是用商业的规律来做文化的事;在赶超发展的背水一战中,如何把文化放在并重的位置来全力营造,而不是让文化始终沦为“经济唱戏”的附庸。
袁州谯楼能否突出商业重围,彰显品性,取决于我们是否有高品位的城市定位,是否有打造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思考,是否有更为宏观的视野,能割舍暂时的利益,努力探求文化的力量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我们的发展,需要耐得住寂寞,需要理性的厚积薄发。(况海家)
(责编:李艳)
|